电子科技时代逼我们一路小跑
2014-12-30 06:03:3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平)新婚不久的小姑子和老公来我家串门,进门不久,我注意到俩人各据我家沙发的一角,低着头对着自己的手机猛敲。我遂调侃:“这才新婚,就已经无话可说了!” 小姑子抬头微笑:“哪里,我们正在短信聊天呢,text to each other you know”。语毕,三人同时大笑起来。

真的,自从有了Text Messaging 和 WeChat此类方便的工具,人们不但用text书写取代了语音交流,而且用屏幕(screen-to-screen)取代了面对面(face-to-face)的交流。考虑到小姑子是一个做公共关系的,而其老公是电脑程序员这样性质的职业,他们的这种“电子交流”方式也许是情有可原的吧。因为毕竟,社交媒体的这种“电子化”已是大势所趋,宁愿“逆流而上”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最主要的,是不能确定这种“逆流而上“是否有必要。只可惜的是,他们谈恋爱时候的“一见钟情”和“含情脉脉”这样的时刻,恐怕也是由emotional icons(表情符)来代为实现的吧。

个人而言,对于任何新事物,我都愿意做一个孔夫子的好学生——中庸:既不断然拒绝也不照单全收。几年前,也曾经不起诱惑在Facebook上建了一个账户,很快地,我的“朋友”数量如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有印象没印象的似曾相识似曾不识的,统统不知打哪里冒了出来,用他们的头像热情地对我招呼着:hi。虽然我一方面很高兴得知某些旧识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娶妻生子安然无恙,另一方面,一些我这辈子都不想“再续前缘”的,也不请自来了。于是迟迟不愿回应那些“hi”, 好像我一开口,别人马上就发现了我的藏身之所一样。

建户后不久,就不断接到校委(school board)发给老师们的“友情提示”:“使用Facebook弊端之种种”,执着地不间断地发了一段时间。受其鼓励,我即趁机取消了自己的Facebook账户。如今依然没有Facebook,但也未感到因此而来的缺失或遗憾。而且,每当我读到Facebook Addiction Disorder (脸书癖紊乱症)或Facebook depression (脸书抑郁症)这样的现代社交病时,总是庆幸自己没有得这种社会“传染病”的机会呢。

而对于QQ,我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起因是我在国内的同学,凡经一波三折终于联系上的,三言两语不到、简短地彼此问候之后,无一不兴奋地嘱人:“我的QQ号是12345678,记得加我”、然后就消失无踪了。可他们也许不相信的是:我从来就没有QQ账户!为着老同学的缘故,也曾试图建立一个。可是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耐着性子多次尝试之后,仍不能够“说服”我的Android手机让我下载QQ,只好放弃了——而且估计以后也不会再尝试了。

而且反正现在QQ也已经out 了,如今流行的,是更方便快捷的社交工具:WeChat,就是现在中国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想当初我很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建起了一个微博账户,夜以继日、不断辛勤耕耘、好不容易才收集到一百多粉丝的时候,被一好朋友告知:“上微信吧,我现在用微信”。终于,在连我家最小的成员、弟弟三岁的女儿都开始使用微信的时候,我的微信账户也终于开通了。

自从有了微信,才发现原来没看过的国学精华有那么多、原来该会的148句古诗词连一半都不会、原来中国的家庭主妇个个都是名厨水准、原来中国人也可以这么幽默——发现我每日生活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新闻天气名言警句小道消息吃喝拉撒都围绕着那台小小的电子产品——手机。不久前旧手机打算提前“退休”,还着实让我有种“生活无着落”的感觉、惊慌失措了好多天,直到从商店请回一台接班人,才觉得日子又“恢复了正常”。

只可惜,因我“开悟”太迟,没有及时通知我那个好朋友我的WeChat ID,至今都没有再联系上他。不过我迟迟不肯找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怕等我终于找到他,我们开始微信的时候,他又会突然告诉我:“我已经不用微信了,我们微话吧”,然后在我踉踉跄跄追赶着他的步伐的时候,他已经又远去了……我想我索性就不追了,随遇而安吧。正如不是所有的手机功能我都用得上,也不是所有的新事物我都得“非用不可”,够用就好。

新学年伊始,我们这些教师就被告知:“不可以再收集学生家长的Email,不可以再给家长们发Email”。说实话,对这样的变革,我还真没有多少抵触情绪。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