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你的孩子“贴”你所希望的“标签”
2012-11-07 19:22:53
来源:星星生活

曾经有一则发人深思的关于“标签效应”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雇佣了一批不三不四素质很差的社会闲杂人员,到前线打仗。可以想象,这些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军方费尽了脑筋。于是当局请心理学家前来帮助管理这批麻烦人。

心理学家是如何做的呢?首先心理学家和士兵们分别谈话,然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给家人写一封信。当然这些士兵很高兴,但遗憾的是不会写。于是心理学家把信的内容拟好,要他们照抄一遍就行了。信的内容大体是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勇敢,如何听指挥,立了多少次战功,得了什么样的奖励等等。

这样坚持了半年以后,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一个一个变了样,真的像他们信中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律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变好了呢?就是那“勇敢”“守纪律”“立战功”“得嘉奖”的标签的作用。

在心理学中,这种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而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叫做“标签效应”。

从这个故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为人父母的,要尽量给孩子贴好的标签,换句话说,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全在乎你给他贴什么样的标签。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在他的孩子小的时候,有过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

第一次,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我怀疑他是多动症,你最好带他到医院去看看。”

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妈妈“妈妈老师跟你说了些什么?”妈妈告诉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别的妈妈都非常的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宝宝比平时听话了。

第二次,是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好好听课,考试成绩不好。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建议带他去查一查。”

回到家,妈妈对儿子说:“你们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上课注意听讲,再细心些,你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第21名。”说这话时,他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第三次,是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家长会上,妈妈忐忑不安,因为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儿子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他:“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妈妈回到家里,儿子正期待着。妈妈告诉他:“你们班主任说了,只要你再加一把劲,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个妈妈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贴的好标签,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孩子,使他真的成为了标签所说的那种人。

在这里父母要注意的是,如果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也会使孩子变成标签上所描述的那种人。

曾经有人以“你长大了想当什么?为什么?”为题,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一个问卷调查。有些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说我是笨蛋,我也不知道长大能当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大人给孩子的负性标签,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孩子无法达到时,父母就很失望,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脑子笨”,这等于在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这种不良的标签会使孩子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负面感受,而对自己缺乏信心,就会不自觉的放弃追求成功的努力。长此以往,坏标签的预言就会成真。

而且,在社交活动中往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他就会把自己归到表现不好的学生那一类,经常和那些孩子在一起,这又会加重孩子的不良倾向。

所以父母对有缺点、坏习惯、坏行为的孩子,千万不能动不动就贴上坏的标签。相反,要从各方面去观察,用放大镜尽力找出孩子的闪光点,时刻看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把好的标签贴上去。那么,“笨孩子”“你不行”就可能变成“聪明孩子”“你真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那才正是我们做家长所期待的,不是吗?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