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势利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2-12-08 13:34:55
来源:星星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某某孩子“你让他往东他非往西;你让我做,我偏不做;你不让我做,我偏要做”,似乎成心和父母作对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也大有人在。这种没有充足理由或因为受强迫或责备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从而产生故意和对方“对着干”的抵触态度,在心理学上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茶盘中放了5只往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房间里的孩子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心理学家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放一枚正面向上的硬币,重新扣上,临走时对小孩子说:“杯子下放了东西,你千万不要动,否则我回来对你不客气!”然后就出去了。这时候,孩子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悄悄拿起茶杯,看看下面的东西。而且心理学家强调的越厉害,孩子这样的行为倾向越严重。

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不说明理由的禁止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且禁止的越严,逆反心理就越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时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呢?相信很多家长都想得到答案并且急于找到应对的办法。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是一个从生理到心理的飞跃,这时候他们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心理上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尊,他们单方面地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要求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把他们当小孩看,甚至无微不至地“关怀”,罗罗嗦嗦地“叮咛”,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抗心理,表现出对立情绪。

其次,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父母。表现出强烈的矛盾心理。如果此时父母若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心理就会无法克制的表现出来。

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是有碍人们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心理问题。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逆反心理也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利用的得当,逆反心理也有 积极的一面。比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 对于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

新加坡著名教育家林孔怀先生,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针对孩子的这种你叛逆心态,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静观其变,千万不要与其对着干。因为孩子的这种逆反只是暂时的,适当的给他(她)个面子,孩子事后会感觉到,也会感谢你。

生活中如何化解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和父母的关系紧张呢?

回答是:用冷静、民主的态度,恰当的心理技巧,就可以巧妙地加以化解。

介绍几种比较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1、用事实说话的实践体验法

如果父母明明知道后果的事情孩子一定要做怎么办呢?这时候与其相持不下,莫不如让他去体验一下。

有一个小男孩名叫明明,一次和爸爸吃过晚饭去散步,看到刚刚上市的大西瓜,兴奋地叫爸爸买。爸爸说:“天气这么热,我们离家还有两站路,报个大西瓜太重了,还是别买了。”明明不高兴并且生气地说:“我最喜欢吃的西瓜,你们不买,那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学。”爸爸想,这样硬顶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于是爸爸对他说:“西瓜可以买,但是你要负责拿回家。”明明高兴的同意了。可是过了不一会,就累得满身大汗,走不动了,又不好意思让爸爸帮忙,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吃西瓜的时候,明明还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只有这个时候,孩子才终于理解了爸爸是对的。

2、分析说明法

十来岁的孩子身体开始发育,由于对性知识的好奇,可能会对某些与性有关的书刊感兴趣。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在看这些书刊,一定要克制发脾气的冲动,应本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坐下来讨论一下。首先应该表示理解 ,告诉他:“青春期的孩子对性好奇是正常的。你想把书藏起来不让我发现 ,这说明你一定也知道看这些书不太合适。”你可以告诉孩子,裸体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些著名的油画中有裸体的人物,人体本身是美的。你对它们感兴趣我可以理解。但某些刊物登这些裸体照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变成了纯粹的性的行为,就是丑陋的。我希望你下次看见这样的杂志,能想起我说的话。现在我要扔掉这本杂志,我不想在我们家看到这种书。

这样有理有利的教导,即接纳了孩子对性的好奇,也恰当地给予了孩子正确的思想和处理原则,一定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