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易犯的一个错误——投射心理效应
2013-06-30 21:01:35
来源:星星生活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以为自己有这些感觉,别人也一定会有。比如:自己高兴就以为别人也高兴;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爱占便宜就以为别人也喜欢占便宜等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投射效应”。这种投射心理是很多人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投射效应”常常会引发错误的结果。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所以,经常在同一个问题上会出现“吾之熊掌,尔之砒霜”的现象。因此,投射效应就可能发生错误;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总有一些共同的需要,相同的身份,相似的性格,类似生活经历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共性,因此,投射效应有时又是适合的。

那么,如何注意到投射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呢?

举例来说:小宝从幼儿园回家后看动画片,正看得津津有味,妈妈烧好了菜,叫道:小宝,快来吃饭了!小宝就像没听见一样不理不睬。一会妈妈又叫道:快来啊,一会饭菜都凉了。小宝头也不回地说:我不要吃饭,我要看动画片。这次妈妈急了,顺手把电视机的频道换掉了,并生气地说:吃完了饭再看,不吃饭就不让看!小宝立刻大哭大叫起来,爸爸在一旁好说歹说,才把小宝劝到了饭桌旁,孩子含着眼泪吃饭,一家人都吃得没有了滋味,这种情况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过。不过也有的父母为了省“麻烦” ,索性允许孩子把饭菜端到电视机前,一边吃一边看。从对孩子负责的角度看,这种麻烦还是不要省,因为这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纠正,对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投射效应提醒我们:父母和孩子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可能截然不同。父母不应该主观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不必强求孩子,而应该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在上面的例子中,大人不爱看动画片,小孩子却爱看;大人按时吃饭,但孩子却不在乎。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喜好,或者采取比较策略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要么“再看两分钟就来吃饭,然后吃饭后还能看一个动画片或者做一件喜欢的事。孩子自己作出决定和选择,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正在逐渐的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兴趣及情感表达方式。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作出判断前,应该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解决的办法,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应该避免的做法是:当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一言堂,只许自己发布命令,不许孩子表达意见。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投射效应的错误影响呢?

这就用到了情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去考虑问题。比如,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自己专用的抽屉上加了锁,可以参照孩子目前所处的年令阶段的心理特点,或通过回忆自己同样年龄时的心理特点,这样就容易理解孩子的“闭锁性”心理从而见怪不怪,以平静的心态去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作为父母,不仅要避免对孩子的投射效应,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也要避免孩子对他人的投射效应,教导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也就是要教导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做到遇事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别人,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相处之道。

举例来说:小聪看见一些小朋友在下棋,便凑了过去,不一会,另一个小孩子捂着鼻子哭着跑过来说:“小聪把我的鼻子打疼了!”小聪的爸爸一把拉过小聪质问道:“你为什么打人家?”小聪辩解道:“那他为什么不让我看?”爸爸气恼地在他的头上打了一下,小聪大哭。

这时妈妈来了,把小聪拉到一旁,抱在怀里。小聪渐渐的冷静下来,告诉妈妈事情的原委。原来小聪在看别人下棋时大声的指手划脚,另一个孩子想把他赶走,于是用力推搡小聪。小聪伸手去挡,不巧撞到了那个孩子的鼻子上。

这里我们要重点看看妈妈是怎么说的。

妈妈对小聪说:奥,我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了。别人不让你看下棋让你很生气,是吗?不过你大声说话是不是也会打搅到别人呢?我觉得如果你看人下棋的时候能比较安静,应该是会受欢迎的。你说呢?小聪点了点头。妈妈又说:“如果你想继续看棋,那么应该像被你撞疼鼻子的人道歉,也许别人会欢迎你的。”小聪说:“好吧,我试试吧。”

小聪妈妈的行为,就比爸爸更善于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感受,同时也容易教会孩子去理解和体谅别人。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容错的空间并让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过错,知道以后该怎样做才能受欢迎。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资深教育心理专家)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