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误区——代偿心理
2013-09-10 10:24:59
来源:星星生活

心理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现象即“代偿心理”。这种代偿心理所描述的主要的意思是:当人遇到一些较难逾越的障碍时,有时会放弃最初的目标,通过达到实现类似目标的办法,谋求要求的满足,这种心理就叫做“代偿心理”,这种行为就叫做“代偿行为”。

比如,本来想去打网球,可是下雨了,不能打了,就转而选择室内打乒乓球;本来想进A公司没能进去,就转而争取进入条件相当的B公司;和A的恋爱没有成功,于是把和A有相似特征的B当成了新的追求目标;作为有孩子的父母,自己的事业、家庭都不太成功,就转而把成功地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等等。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说B对于A具有代偿作用和价值。

心理的代偿往往是对现实中不足的弥补,可以起到转移痛苦,使心理平衡的作用。

许多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似乎只要子女成才,就证明大人也具备成才的素质,父母的虚荣心透过孩子得到了满足和彰显。而这种代偿心理和行为带来的“剥夺”通常是在“爱”的旗帜下,堂而皇之、合情合理的完成的。

一个含辛茹苦的父母,虽然家里很穷,但还是倾其所有地供儿女读书。因为他们从小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技能。所以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考大学。家中凡是有一点好吃的,都给孩子吃。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这个儿子很争气,成绩一直都很不错。但上了高三以后,他开始失眠,记忆力减退,本来会的知识一到考试就想不起来了。他害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学,无以报答父母,多次想自杀,最后被送进了心理诊所。

孩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往往会过得很累,很压抑。时间一长很多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安排和重压,就学会了撒谎、对抗、无端的发泄、甚至伤害自己作为发泄。这些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留下的只是拥有越来越多的不满和愤怒的畸形的只会考高分的低能儿。 这样的孩子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的痛苦的孩子。

父母的角色只是“顾问”和“导游”。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将孩子当自己。

有一位母亲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可是在一次孩子的作文“你的梦想”中,孩子的梦想居然是“我长大想当厨师”,妈妈以为他是说着玩的,因为他这一段时间一直爱看“厨艺大擂台”的节目。过了两个月,一次英语考试,有几个自由问答,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将来想要做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想成为一个厨师。”妈妈明白,孩子是真的喜欢上这个职业了。开始时妈妈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孩子的理想太低了。可是妈妈没有打击孩子做一个厨师的理想,而是引导他:“如果要做一个厨师,就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技能,比别人都强的高级厨师。”

孩子的理想对孩子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当然孩子还小,决定将来走什么路还为时过早,他的想法可能还会发生改变。但是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如果用家长的想法左右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各种学习的重压下长大,孩子就会很可怜。

作为父母,孩子有了理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应为他们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给予多方面的关注,给孩子提供建议和支持,并提醒孩子,无论将来做什么,都要做一个有知识的、正直的、有美好品格的人。总之,父母要引导孩子走路,但不要代替孩子走路;父母要让孩子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梦,而不是实现父母的梦。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资深教育心理专家)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