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加国企业文化 发挥华人真才实学
2003-02-07 22:32:32
来源:星星生活

圣诞节前一周的一个上午,我和Tracy前往多伦多一家酒店的顶楼会议厅参加了良师益友计划的第三次活动。这次的主题是工作场所的加拿大文化(Canadian Culture In Workplace),主讲的是多伦多的一位心理治疗师。这个看似轻松的题目其实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来说。因为千辛万苦找到一份工作,走上岗位后当然希望能够和同事,上司处理好关系,能够有表现和公平竞争的机会,能够在福利待遇,升迁提拔,任务安排上受到平等的对待,能够象在自己原来的国家一样不卑不亢地做人。如果说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在工作场所我们就没有这么随心所欲了。我们得主动了解加拿大的文化,了解公司的企业内部文化,调整自己去与之适应,同时也让加拿大人了解我们的东方文化优势和处事方式,互相学习借鉴。否则,最终影响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就好像你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辆新车,如果“磨合期”没有注意保养,车的寿命就会受到影响。

什么是文化(Culture)?她用一张冰山的图片来解释。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代表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和文化有关的事物,比如文学,艺术,服饰,肤色,语言,食物,生活习惯等。水面以下的部分包括信仰,价值观,教育程度,喜好,道德标准,逻辑思维方式,观念和偏见等等。这些才是主要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和处世方式,同时这些也是隐形的,我们需要费心才能体会得到。

然后大家分成四组,讨论分析新移民在加拿大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个案,从中认识文化区别造成的一些误解和困惑。虽然从不同国家地区来的新移民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他们在找工作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很相似。我认为比较典型的是这个例子:Mary刚到加拿大不久,通过自己上课的学校找到一份社区中心的行政职位。她希望表现好,害怕被批评,常常为了让其他人满意而口是心非,隐瞒真相。当工作上出了问题时她不知道怎么处理才符合加拿大的文化习惯。她家离上班地点很远,必须转两趟公车才能到达,出现天气恶劣和交通堵塞情况时她就很难保证九点赶到,她怕因此被指责不守时。白天要应对的客户很多,非常忙碌。她感到压力很大,身心俱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对这个案例,许多Mentor提出的意见大约为以下几点:

1、向主管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建议推迟十五分钟上班,同时推迟十五分钟下班,这样给自己多一些余地来应付公共交通造成的延误。

2、对工作中出现的任何疑问,随时向主管或者同事请教,不要害怕别人认为自己不懂而不能胜任工作,每个人都有适应过程。如果工作量太大,不要认为什么你都应该一力承担,应该主动即时汇报,免得被人投诉时才辩解就晚了。

3、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要因它而导致自己的尊严,做人原则和标准受到损害。不喜欢,不同意的事情就坦然提出,不必为了让人人满意而委屈自己。

我很能理解Mary的心情和处境。因为得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我们很自然地就认为付出和压力多一些是应该的,不管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不管自己能够承受多少,工作的需要总是摆在首位。记得我在加拿大刚开始工作时,老板同事有什么要求,从来不拒绝。尽管自己手头有十件事情,人家问“你能不能帮我把这件事情做了,我要提早下班带我的猫去看兽医”我也从不拒绝。和同事熟悉以后,彼此了解得多了,大家对我提的第一个意见是:“学会说不。”人家鸡毛蒜皮点小事就可以告假不回,我则是连结婚,家人急病都不敢请假,生怕耽误了工作。然而这样除了给人一个“工作狂”(并不是一个褒义词)的印象外,既没有得到全勤奖,自己的工作表现评价,前途和保障也不见得就比别人好。其实在西方文化中,更看重“家庭”和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一个连家庭都照顾不好的人,很难相信可以处理好工作事物。请注意,这好像跟我们大陆同胞从小受到的教育,所谓“先集体,再个人;先大家,再小家”的观念正好相反。这一点更能体现西方教育强调的个性,强调的从小处着眼的特点。我经过了很多次教训,最终才明白工作责任心是很重要,但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健康,生活和家庭都放在次要地位。所以对于第一条建议,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坦诚地和上司主管商议,不要自己暗地里担惊受怕。

对于第二点建议,可以说在加拿大很多的企业环境中工作中除了能力,态度更重要。我原先也是生怕出错,而且错了还不敢说,捂着怕人家知道了没面子,结果把事情闹大了后果更加严重。勇于提问,勇于承认错误,更是你有责任心的表现。请记住,你的用功,别人是看得见的,捂着藏着不是解决之道。

对于第三点建议,也许有人会认为说这些话的这些本地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新移民而言,工作是生存的必须手段,尊严,个性和原则往往是会被牺牲的。我们经常可以从华人媒体中看到“融入主流社会”这个说法,对什么是融入主流争执不休。从就业角度来看,是一个愿打愿挨的关系。如果在工作中无法融入主流,就是说你和雇主的期望不符,不合适在那里工作,“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结局就是离开,再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我经常听到本地人说的一句话:There is no harm to ask. (问问没有坏处) 。如果遇到让你确实为难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妨先不要回复别人,私下里问问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听听他们的建议。无需把什么不快都堆在心里,表面上还要装笑脸。你只是拿了工资来干活的,不是来受气的,你不高兴,要让老板知道为什么。

在工作场所里,企业文化就是在工作范畴中员工们共同继承,认可和维护的一套准则,通常反映在企业的政策,策略,管理规定和运作程序里,并且从员工的行为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有的公司要求员工上班穿着制服,有的支持员工在家上班。有的作风严谨,大小事情必须通过开会讨论,层层上报才会得以实施。有的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开拓思路,勇于冒险,经常对提出好主意的员工给于奖励。有的会为每个员工庆祝生日,有的会因为你用公司电话打了私人长途而给你处分。

有些规定是纸上的,有些是不成文的。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是会计师,来了不久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缝纫机生产厂商总部办公室财务部门里做会计,上班地点离家很近,大家都为她高兴。干了一年后她辞职跳槽到另外一家离家比较远的公司。我问她原因,她告诉我原来那个公司财务部全体员工都很爱加班,加班成为一种毫无争议的默契。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算正常工作时间,通常回家吃个晚饭九点又再回来上到十一点。星期六是肯定要回去的,有时候星期天下午也跑不了。没有加班费不说,最让有两个孩子要照顾的她难以忍受的是如果她提出不加班,同事们的态度和眼神令她非常不舒服。那意思好像说,“我们拿一样工资,为什么我们能加班你就不能?我们也有家庭。”最后她还是决定离开,新公司没有这种风气,偶尔在报税和财务结算季节加班,虽无加班费,但可以在日后以休假形式补偿。每逢加班,主管总是有点过意不去的样子,时不时给大家叫外卖以表支持。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有些企业是比较关心员工的,有些纯粹把人当机器来用。长远来看,后者可能节省了多请人和支付加班费的开支,但其员工的活力和积极性都不会增长,人员流动太频繁更加造成资源浪费,对企业并无半点好处。企业文化是在面试时招聘人员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我们不但要工作,而且要工作得心平气顺。

华人员工的普遍长处是技术水平高,头脑灵活,专心干活,不出风头。但不要以为勤奋刻苦,无偿加班,谨小慎微,不问是非就可以生存下去,结果未必如此。每个机构,企业有自己的行业和文化特色,从上班的第一天起你就应该设法了解这些不可见的“游戏规则”,去发现水平面下的冰山的模样。你必须得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底线在哪里,什么能力是这个公司里最受推崇的,什么行为是最不可容忍的。谁是你需要多让他/她了解你的工作水平能够为你说上公道话的,谁是不可以得罪的。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实际,很细微,但是对你的前途至关重要。给你一个TIP:不要整天猫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苦干,每天抽点时间,到茶水间和同事聊聊天,吹吹牛。一个公司里的茶水间和餐厅是小道消息的最佳来源,这里你不费什么力气就可以感受到风吹草动。

另外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积极参加,说白了就是混个脸熟。开会的时候尽量争取发言。我是很讨厌开会的。有个同事混得不错,我观察到他每次开会都发言,其实发言没有什么惊人之论,只是同意与会者中级别最高那位的观点,稍加改变用自己的语言再重复一遍。这样的话谁说不出来?就看你有没有这样做。而且发言也是让别人注意你,觉得你有观点有立场,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参与其中(GET YOURSELF INVOLVED )。同意别人的说法也是一种观点,对不?

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看似很“世故圆滑”,却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处世哲学”中的必修课。希望你细心观察体会,也欢迎来信和我分享。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