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互惠原理:“乐于分享”孩子快乐
2013-05-21 16:45:57
来源:星星生活

若干年前,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他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随后发生的情况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绝大多数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没打听一下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回寄了一张。虽然这种状况在中国人中发生的比例要低一些,但它仍然体现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互惠原理”。

心理学中的“互惠原理”所表达的是一个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原则即我们一般人会觉得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给我们所做的一切。

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正是在不自觉地遵照互惠原理去为人行事的。

比如:你要搬新房子缺人手,朋友特别请了一天假来帮忙,你很感动。下一次他有需要的时候,你就会记着去帮助他,回馈他。一个人送了一件生日礼物给你,到了他过生日的时候你也会给他送一份生日礼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礼尚往来”。因为相信并且服从互惠原理,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违背这个准则的人,就会在人际交往中被视为“不懂情理”甚至被戴上“忘恩负义”的帽子。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做父母的不光自己明白,还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自私自利,不愿给予,不懂回馈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父母的教养责任中,一定要包括:让孩子学会分享和给予。这是孩子未来独立社会,令人际关系和谐,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品质。

然而,现实生活中令人遗憾的事情比比皆是:有的家庭吃饭时,最好的菜总是孩子一个人吃;看电视时,遥控器总是操纵在孩子手里;家里来了小客人,孩子竟然不允许妈妈把食物送给客人分享,也不允许小朋友动他的玩具……

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的“自我中心”,不愿意与人分享呢?从简单的意义上说,这是由于客观上人本性中的自私倾向以及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其一,孩子在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时,所有的感受和判断很容易不自觉地指向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就是只想到自己很难想到别人,只关心自己而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

其二,孩子是环境之子。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令今天的孩子享受太多的丰富。而且,当今的孩子不少是独生子女,被几代人捧着护着,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也就缺少互爱互让的环境和机会。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父母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弄来。

这一切都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然而在成人的社会里,根据互惠原理,人们在和别人交往中,如果只知索取,却不懂得为别人付出,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他继续交往,他将陷于“ 孤家寡人”的境地。正是由于互惠原理,人们的交往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人与人之间才能有融洽和谐的关系。

社会交往中的互惠原理,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学会对别人付出。那么,做父母的该如何教导和训练孩子学会分享和付出呢?

第一、 父母要多营造平等的享用氛围,以减轻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比如,家中的食物要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独占;营造“孔融让梨”的分享氛围,让孩子体验到“让”和分享的行动给家人带来的快乐。

第二、 大人的榜样,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此,父母要带头起表率作用,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方和胸怀宽广的人。试想,一个斤斤计较的父亲或母亲,如何能培养出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呢?

第三、 父母还要用表扬和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会分享。当孩子开始与人分享,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的表扬,孩子尝到了分享的乐趣,就会愿意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行为。

第四、 父母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或者阅读来熏陶和建立孩子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一个分享的社会,乐于与别人分享是一种美德。正如一句格言:与人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就会减半。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分享、分担的道理,对孩子日后的人格成长实在不是一件小事。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资深教育心理专家)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