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预防针效应
2012-12-23 14:38:24
来源:星星生活

预防针效应,就是指在做一件事或者做一个决定以前,事先给孩子做思想准备,说明做这件事的目的、意义,进而再让孩子了解有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和他应该采取的态度,从而让孩子能够抵抗诱惑、侵害或攻击。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父母如果在事前进行了这样的提醒和教导,就可以防止其发生。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容易犯的两种毛病

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把孩子成长的重心放错了位,他们在乎孩子的吃喝穿戴,在乎孩子的分数,却大大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与此同时,家长也大大的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成长,只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的心理却没有预备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相应的父母心理和能力上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对孩子教导上的老一套和不合拍,令快速成长中的孩子厌倦,使家庭教育失去应有的魅力。在这方面通常家长最容易犯如下两种毛病:

一种是“亡羊补牢”,既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身心发育特点,也不能及时的分析孩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其潜在因素和先兆性症状是什么,所以无法进行预防性教育疏导,等到孩子发生了问题,才予以重视,亡羊补牢。此时的结果大多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很难治本。即使是短期内有所改变,最后孩子因为缺乏“免疫”能力,而容易旧病复发。

另一种是“事后诸葛亮”,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经常做事后诸葛亮,他们的主要表现是父母忽视家庭教育,不太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平常小事上出点错,是正常的,不必斤斤计较,让孩子不快乐,等孩子长大些,懂事了自然就好了。既有这样的认识,平时就很难注意到孩子言行的异常,忽略孩子中“毒”患“病”的症状,小病不治,酿成大病,最后追悔莫及,父母双方互相埋怨,事后诸葛亮,吃后悔药。成长中的孩子常常犯错的确是正常的。但问题是孩子犯了错不论大小,都有一个“因”,不同的“因”就会结出不同的果,这才是我们做父母最需要斤斤计较的,在这样的小事面前,家长必须有明确而果断的态度。这才能避免小事酿成的大错。

对于这两种错误倾向,父母就可以采用“预防针效应”予以纠正。那么,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预防针效应呢?

二、运用“预防针效应”塑造孩子彬彬有礼的好习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带孩子去朋友家参加聚会的事情发生,然而当孩子们凑到一起的时候常常会失去控制,只要有一人带头,所有的孩子都会跟着疯起来,有时搞得主人哭笑不得。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答应孩子一同参加聚会的同时,给孩子打预防针,教他学会作客的礼仪。你可以跟孩子交代:去朋友家聚会,是朋友的好意邀请,我们要有礼貌,除了必须要恭恭敬敬的与人问候打招呼外,还要懂得尊重别人家的规矩,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乱吵乱闹,影响别人的谈话,吃饭不要狼吞虎咽,要学会谦让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约束自己的概念。

在打招呼的问题上,是很多孩子都做得不太好的地方。如果父母要教育孩子问候他人,就先要让孩子熟悉有些称呼,如果有些称呼很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要是等到与客人见了面才临时教孩子,孩子可能就会觉得别扭而不愿意开口,所以父母最好预先和孩子“排练”一下,这样称呼起来就比较自然。临场或回家后都要有一个及时的小点评,让孩子知道哪里做得好,给予表扬(正强化)哪里需要日后改正或加强,这样反复多次,不知不觉间,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好习惯。事实上,习惯不论好坏,都是由多次反复的动作养成的。

三、运用“预防针效应”巧设“约法三章”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任何任性的行为特点,都不可以听之任之,否则后患无穷。这里建议家长运用“预防针效应”巧设“约法三章”的办法 ,来预防任性行为的蔓延。

5岁的小佳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的时候,动不动就看中一百多块钱的玩具。妈妈费尽心机哄他离开或者引导他买便宜些的,小佳就是不肯。很多时候面对又哭又闹的小佳和众人面面相觑的眼神,妈妈只好“投降”。但是爸爸带小佳去购物,他的表现就不一样。因为爸爸在出发前就跟小佳约定:“今天给你5元钱,由你自己做主,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但是不许超支!”

在超市里,小佳拿着那5元钱,一会看看玩具的标价,一会看看手中的钱,认真地扳着手指计算。这时他就不会耍赖,而是一副小当家的模样。小佳的改变正是得益于“预防针效应”——如果事先约好,到时就不好意思耍赖了。

事前的“约法三章”就是“预防针效应”的最好演绎,万望家长都能效法。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