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批评变得温暖——教育中的“椰壳效应”
2013-02-03 10:51:45
来源:星星生活

生活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好好吃饭,爷爷奶奶一遍遍劝说,爸爸妈妈哄、骂、打都不见效。一次,爸爸出差带回来一只非常别致的椰子壳做的饭碗,孩子就用那个椰壳碗盛饭,结果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盛,孩子就能自主地吃下去。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椰壳效应”。

家庭教育中最让父母头疼也是最不好拿捏得就是如何批评孩子,既能让她乐于接受批评还不要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小孩子一般自控能力较差,犯各种各样的小错误是时常有的事。但是,如果在批评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上多些科学和人性化的成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批评变得可口。

在教育犯错的孩子的过程中,做家长的要禁忌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要批评就必须严厉,这样孩子才会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反,如果我们在批评时能换个说法批评,则很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父母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或者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这也许会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效果。

50年代中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以尊重为前提的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曾经影响了无数的为人父母以及同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同学,就制止他,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等候。下午,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见王友已等在门口,就从兜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遵守纪律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从口袋里掏出了第二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就停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放在王友的手中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不遵守游戏规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这样的批评,正是利用“椰壳效应”,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糖果诱导、温暖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体现出了教育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根据椰壳效应,我们在推荐给父母们两个可以让批评变得可口的方法,可以试着在批评中用一用,一定会比直接的批评效果要好一些。

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我们很多家长也试图赞美为主,批评为辅,批评孩子先赞美、肯定的原则,但在赞扬肯定之后,却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有的孩子一听“但是”就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玩花样骗人。对此,父母可以换一个词,把“但是”换成“如果”。

比如,“妈妈发现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关心别人,多参加一些班级活动,你就会更受同学欢迎的。”

再比如:“妈妈发现好多同学都愿意和你玩,老师也说你很聪明,反应很快,同学们都喜欢你。如果你能在学习成绩上再加点油,我相信你在学校一定会更有影响力。”

无数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这样的批评和教育一定会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效果。因为教育说到底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着着实实的心灵沟通的艺术。愿所有的为人父母都愿意来学习和把持这门艺术。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