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极处是“剥夺”
2011-06-06 18:01:42
来源:星星生活

今天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迎接未来挑战,应对危机的不是学历、资历和背景,而是你健全的自然流露的内在品格。它会通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品性彰显于外,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他最终的成功。

然而,这些品格的养成须在爱的环境中进行,须在各种挫败和磨练中造就。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品性在18岁以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基本定型了。但年纪越大,阅历越多,阻碍越大,而且改变更多的要靠心理和意志的力量,辅之以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达成。

在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面前,为人父母要非常的清楚,每日给予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给予孩子的环境到底是不适合他们的成长?是不是在“爱“的名义下行了伤害的事实?然而可怕的是做父母的并不知道所给予孩子的爱常常在不经意间为孩子种下了祸害!更可悲的是,当一朝明白过来,却已时过境迁,只留下无限的懊悔。

因此当趁父母还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还有时间寻找真爱的时候,用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多一点的事实去了解、反省、思考,什么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

一、父母是如何用“爱”剥夺了孩子被尊重的权利

孩子要考大学的日子尚未临近,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天下的父母好像都是一个样,家长们都早早的不约而同的开始了筹划、咨询,考哪一个学校,读什么专业,忙得不亦乐乎。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老教授的回答是:“你把各学校的情况提供给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你不要替孩子选择,而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让他自己选择。”

这话是有根据的。这位老教授曾着流着泪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中国一个偏远的地区有一个女孩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数理化都能考满分,列为全国的保送生。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学校的领导也希望她能为学校增光。最后,她违心的去了那所大学。

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它的成绩列在第18名。这样的结果,令她这位当地的“状元”无法承受!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诸如从山区初到大城市的不适应,内心的孤独、落寞,外在的不入流,也许还有很多异样的眼神……

女孩的内心究竟还有多少挣扎和苦恼,已无从知晓。因为只知道这个女孩的妈妈在学校陪了她一个月,妈妈刚走,女孩就跳楼自杀了。妈妈闻讯赶来学校,哭干了眼泪,一声一声的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

二、过度的爱,剥夺了孩子生命中最需要的尊重!

从另一个角度看,家长那发乎天性的爱表达过度就变成了畸形的爱,变成了对孩子生命个体的剥夺。做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企盼孩子幸福快乐。在有些父母眼中,“成功”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能出人头地赚大钱。他们以为这一切得到了,“孩子就幸福快乐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前不久,网上一则“一个害怕上北大的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深深的震撼了我。他为什么害怕呢?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孩子出生在四川某城市,父母是国家干部,他考上北京大学,但半年后却被学校劝其休学一年,原因是除了学习,其它方面能力太差,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令其休学回家学习改变一年。一年后学校寄来了复学通知,谁知他却因为害怕而无所是从,竞然选择了从自家的楼上跳下去。

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却从中向我们警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是快乐与痛苦的交响曲。有些父母只是一味的给予孩子“快乐”,自己去承担痛苦,其结果是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快乐,因为它不知道痛苦是什么。

雨露点评:无人能代替孩子成长。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完全属于他个人独特的人生体验,极其宝贵,更是无人能替代的,理应得到父母应有的尊重。

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远超过心灵和精神的富有。现在的父母也更多的是溺爱型的父母,他们对孩子过于“宽容”,尽自己的所能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因而在为孩子设定规矩和应对孩子的不正当行为时,显得束手无策。溺爱型父母造就了更多的“无能”的孩子。

人是最现实的又是最容易迷失的,常常忘记了原本的责任和使命。什么是父母的责任和使命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只可惜,太多的家长把“陪”变成了“替”。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整理书包;孩子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
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兴趣……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不禁要问:作为父母,即使你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能够真正替孩子把人生的路走到底吗?

我们主张放手让孩子选择做他们能做、想做的事,并且让孩子真正去体验自然选择的后果,并为自己的选择负上责任,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生命个体由真正的尊重而带来的真正的爱。这种爱将使你的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