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
2011-10-24 23:19:42
来源:星星生活

一个家长苦恼的倾诉:我们家的女儿6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尤其在财物上特别小气。如果有小朋友到我们家玩,他会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紧紧的,他的玩具一律不准别的小朋友玩儿,哪怕摸一摸也不行。平时我们夫妇也没少教她要大方一点,有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再说我们两个人都不是那种小气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中心或者说自私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孩子自私自利的毛病是由心理、社会、家庭和环境等许多因素促成的,对此,家长必须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发展未成熟的表现

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分阶段性的。在孩子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单纯地认定“我即世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变成:“凡事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此时,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过度关心、处处迁就的话,便会不自觉地加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必然会导致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当然,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有可能逐渐转变为接纳他人和减少自私的行为,但需要家长能及时发现,及时矫正,否则孩子极易形成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的坏毛病。

2、家长过度溺爱的结果

“爱”孩子要适度,不要过度,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我们单单从字面上看“溺”字,是否可以理解为:把一个“弱”小的生命,按进“水”里,那还是“爱”吗?不,那是害!被溺爱的孩子自私自利,占有欲强,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他们总喜欢把好东西据为己有而不愿意把好东西与人分享,不顾及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还经常表现得自大、无理,处处都要别人迁就。

这种自私的占有欲无限的膨胀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当孩子长大以后,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突出表现就是贪婪,贪婪的索取金钱、名利,甚至可以达到不顾友情、亲情的地步。

3、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坚守三个原则:

其一、立界限的原则。父母必须从小就开始为孩子立界限,让孩子在生活成长过程中能够确立有“分寸”的意识。这就要求父母自己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定见,是非分明。

其二、令行禁止的原则。只要说了就一定要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然而,我们看到周围的很多父母们,他们的“禁律”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有时行,有时又变得不行了。这样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灵上很早就打下父母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

其三、及时纠正的原则。花时间鼓励孩子关心自身以外的事,发现好行为的苗头,及时放大表扬。发现不好的行为苗头要及时引导纠正,决不能得过且过,否则,坏的行为将会被放大直到变成一个坏习惯,积重难返。

4、周围的不良环境影响

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很少彼此关爱和对他人付出,或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对孩子不肯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好东西自己吃的自私行为不以为然,反以为乐事,认为孩子“从小护东西,长大不吃亏”。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行为。

5、物质生活的优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行为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满足的同时,引发了太多的社会、家庭问题。无容置疑,成人在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中,助长了孩子的霸道、自私。当孩子看到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没有时便会哭闹,成人会说:“别哭,咱们也买!”一些不能达到目的的孩子则会采取其它方式,比如逆反、罢学、罢吃等等,最后绝大多数父母仍然会屈从。这样做的结果,滋长了孩子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综上所述,孩子的自私自利的毛病自有心理、社会、家庭和环境等许多因素促成。因此,只要家长能在引导孩子改变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孩子的这些毛病肯定是可以纠正的。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