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
2012-04-17 19:13:12
来源:星星生活

――“延迟满足”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为更有价值的的长远结果,而甘愿放弃暂时的满足。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就是“忍耐力”。一个人为了追求更大、更远的目标,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事实上,几乎在每一天里我们都要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表态。而“延迟满足”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来贯彻执行,那么“延迟满足”的教育意义何在呢?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镇小学的校园里,在进行着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空教室里,然后一个工作人员走了进来,他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颗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说完他就离开了。

发生了什么情况呢?有的孩子抵不住糖果的诱惑,很快就拿了一粒糖果,先吃为快。还有一部分孩子,尽量忍着,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吃了。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自己,等40分钟后工作人员回来,得到了奖励。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实验跟踪这些孩子20年,发现一个现象: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学生,各科成绩要比那些没有延迟满足的学生平均分高出20分;开始工作后,这些人也很少在各种困难面前表现不自信和畏惧感,总能忍耐受挫和失败带来的考验,走出困境并获得成功。

现代家庭物质生活富裕,往往造成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更有很多父母因为忙于生计或事业,无更多精力专注孩子的成长,便产生物质代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不论合理与否,有求必应,只要孩子有要求甚至没有要求,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

经常重复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不需要做什么努力。结果就会导致孩子不懂得获得许多东西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或需要耐心等待。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想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这经常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童年时代的梦想,现在变成了我们这一代不少孩子的现实。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如此下去,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而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当他们发现,许多东西并不是垂手可得,必须付出坚韧的奋斗,才能生活得更好。现在许多孩子的身上,都表现出缺乏耐性的特点。比如,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是非的盲目行动;不会谦让,没有耐心,做什么事情都想让别人帮忙等等。

为了避免孩子成为不懂忍耐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对孩子的要求“延迟一下”?

比如,孩子想要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不要马上给买。但是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其他相应的任务,作为一种有偿的条件,作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另外,父母也可以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和孩子一起外出时,教孩子遵守秩序,学会排队等待;日常生活中,多设计一些不太容易完成的工作,孩子能坚持做完后,及时给予大力的表彰。多动脑筋玩一些需要忍耐才能做好的游戏。

延迟满足的另一个心理学意义在于教孩子学会珍惜。当人们望眼欲穿地渴望一样东西,经过长久期待终于得到,心情会很激动,满足感会很强。相反,如果想要的东西,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心情上就会比较平淡,而不容易产生感激和珍惜之情。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懂得珍惜亲情,珍惜人生,也不要总是很快的满足他。

本文专栏由雨露情商训练中心雨露老师主持,有任何问题探讨欢迎免费询问:[email protected]

收藏

发表评论